传统的农产品销售,使田间到餐桌产生诸多中间环节,农户丰产不增收,消费者还要多掏腰包。电商拉近了两者的距离,让农户通过平台直接面对消费者。现在,阿里巴巴的“聚土地”智慧订单农业,通过大数据,“智慧”对接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缩短了中间环节,拉长了售卖“时间线”,消费者提前预定产品,生产者提前锁定市场。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同时,消费者也得到更多实惠,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集中上市时产生的“卖难”问题。
“只要预付1元钱,就能‘承包’10平方米的土地!今年冬天的口粮算是解决了。”一大早,赵女士就在阿里巴巴聚划算平台上连下5单,等到新米上市、交齐尾款,当季新鲜大米就会送到赵女士家中。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富硒稻米之乡”黑龙江省方正县,夏雨纷纷,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黑土地上,满眼尽是“接天稻浪无穷碧”的田园画卷。7月22日,就在这碧波荡漾的稻田旁,阿里巴巴“聚土地”智慧订单农业战略发布会拉开帷幕。来自方正县、延寿县等优质稻米产区的两万亩稻田向消费者直接开放预定,除了可以“1元预定”今秋新米,还可购买月卡“承包”一整年的大米。等到两个月后稻米成熟,最快48小时就能从农场到餐桌。
智慧订单农业究竟有哪些“智慧”之处?农户和消费者如何“两端受益”?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富饶的黑土大地寻找答案。
提前锁定市场 农户放心
农产品“卖难”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农户辛苦劳作,喜获丰收,有时却只能守着劳动果实“干瞪眼”。如何解决供需矛盾,更好对接消费者需求和农产品生产?聚划算做出了有益探索。
“聚土地”智慧订单会在农产品成熟前的1-2个月向消费者开放预售,提前锁定爆发式的市场需求,帮助时令性农产品率先获得订单,在“抢鲜”之战中胜出。这种销售方式能够将农产品售卖的时间线“拉长”,为农户争取更多宝贵时间。例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黑龙江大米,就以提前预售的方式,让消费者七月份就可以抢购秋天的新米,帮助农户尽可能多地提前锁定线上订单,吃下“定心丸”。
方正县县委常委、副县长于彦波说,如果购买“月卡”,消费者每个月都会收到一袋米,这些米都是刚刚从仓库中运出加工的,这样既能保证全国老百姓每个月吃的都是鲜米,也能解决秋天收完水稻之后,集中在11月或者12月售米的问题。另外,也可以省去大米在中间商的仓储、分销环节,提高了效率。
在传统的产销对接中,“试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农户在“试错”,消费者也在“试错”。而“聚土地”智慧订单另辟蹊径,提供了一种新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在农户和消费者之间搭起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快速通道”。
优质优价 农田餐桌两受益
谈起鲜活农产品在产地“没人要”,而在城里菜市场的价格却“不便宜”的矛盾现象,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感慨地说:“品质好的农产品,未必能在市场上卖出好价格,辛辛苦苦种一辈子地的农民,也未必能纯粹靠地里的收成,摆脱贫困的梦魇。”
事实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即使水稻丰收,若渠道商压价,农民也不一定增收。“好米卖不出好价”的现象得到了于彦波的佐证:“方正县是中国富硒稻米之乡,有126万亩耕地,其中100万亩是水田,有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500多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家。虽然有这么多的龙头企业和这么健全的生产营销链条,大米的营销仍是我们的短板和痛处,有好的大米却没有好的价格。”
如何破局?聚划算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在“聚土地”项目中,聚划算跳过中间渠道环节,直接与合作社或农民合作,没有层层分销,可以做到高于市场收购价收购、低于市场零售价售卖,让农田餐桌两端都受益。例如方正县秋然长粒香大米,线下5000克规格常规售卖价近60元,通过“聚土地”预售价仅23.9元,优惠幅度超过50%;另一方面,由于中间环节的缩短,当地合作社农民每亩至少增收10%。
智慧订单带来的不仅仅是“好价”,还有“优质”。质量提上去了,相应地,农产品的议价能力也会提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姚宏亮说,有了确定性的订单,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就有了定心丸。没了“卖难”的后顾之忧,就会安心地投入生产,走高端、有机、绿色的种植模式,品牌形象就能提升,摘掉贫困的帽子也水到渠成。确定性的订单可以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更好地衔接生产与销售,加上阿里巴巴物流体系的加持,大大提升了流通环节的时效性,农产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送到餐桌,这就给消费者创造了条件,让他们能买到品质更好地大米。
大数据精准定位消费需求
除了解决“卖难”,卖出好价,智慧订单农业的“智慧”之处更体现在帮助农民预测来年市场需求,为来年“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提供参考。
聚划算营销总经理敖树峰介绍,实际售卖中,很多产区在跟聚划算合作一次后,看到了上线聚划算后的火爆销量,立即就要定下明年的售卖目标。在聚划算后台,积累了大量的销售爆发和消费者反馈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较为精准地刻画出“消费者画像”,从而准确锁定消费市场的真实需求。实践中,通过大数据分析,聚划算已成功帮助甘肃青山农场开发出了适合微波加热的速食南瓜,成功抓住了白领消费人群。
正如阿里巴巴聚划算事业部运营总经理陈浩所言:“好的农产品需要跟消费者沟通,这非常重要。”好的沟通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快速找到目标用户,投其所好,在平台搜索、直播观看或者其他场景中,给消费者“精准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农产品,提高成交的“中标率”。另外,当用户购买农产品后,又会产生大量数据,例如对物流和产品品质的评价等,这些数据经二次加工后,又会反馈给商家,帮助商家有的放矢地改良物流、改进包装、改善产品品质;另一方面,通过精心设计品牌策划和产品包装等,农产品旧貌换新颜,在平台窗口“闪亮登场”。这种展示本身就是与消费者的一种交流,可以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和农产品的认同感。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水平和趋势发生变化,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农产品持续畅销、卖出好价,核心是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方正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郑伟表示:“大米大家都吃,一介绍说你们的米怎么好吃,我们往往会讲‘口感好,香甜糯’。但我们有没有关注,水稻的蛋白含量怎么样?实际上这恰恰是它营养物质的核心指标,也会影响口感。所以说,控制各个环节的最终核心是要让消费者认可,让消费者下单。”
“以销定产”能实现吗
在通过预售提前锁定市场需求方面,聚划算已经做出了成功实践与探索。那么,是否有可能将销售的时间点再提前一些,甚至实现“先卖后种”,真正实现“以销定产”,更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更科学地指导种植?
敖树峰表示,不能把“订单农业”简单理解为“以销定产”,也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适用“先买后卖,以销定产”的模式。首先,供大于求的现象客观存在,丰收时节,很多农业产区都在努力寻求销路,防止滞销。同时,电商在农产品领域的渗透率还很低,很多产区的种植规模远大于线上销售规模,以线上销售或预售规模确定种植规模并不现实。还有,农产品消费有很强的时令性特点,消费者往往在农产品将要上市前的一两个月,受尝鲜心理驱动,购买需求最旺盛;若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预售,可能反而没有很强的消费欲望。另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这也给“以销定产”带来了挑战。
消费市场存在波动,供需关系也在变化,前一年成为“爆款”的农产品,第二年或许未必还能“热度不减”,这就需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市场预测,避免盲目跟风。
可见,真正实现生产与销售的无缝衔接,解决产销矛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探索之路从来不会止息,但相信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下,“农田”与“餐桌”间的距离仍会继续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