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以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我市持续高温闷热天气,大部分地区出现了35℃以上、局部39℃以上的高温天气。据气象部门预测,许昌市高温天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个别地块出现旱象,更容易引起热害的发生,必须做好预防干旱高温叠加影响的工作。当前,许昌市春播玉米正值开花授粉期前后、夏播玉米大多处于拔节期前后的关键生长节点,该时期高温环境下,玉米生长旺盛,但植株抗逆性较弱。针对此情况,市农技站介绍了持续高温天气对玉米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醒广大农户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不利影响:
1. 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积累:高温会使玉米叶片的气孔关闭,减少二氧化碳的进入,从而影响光合作用效率。同时,高温还会破坏叶绿素等光合色素,进一步降低光合作用能力 ,而呼吸作用增强使得消耗的有机物质增多,导致植株生长所需的养分减少,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2. 穗分化异常:夏播玉米即将进入雄穗和雌穗分化的关键节点,持续高温将严重影响穗分化,造成穗分化异常。后期会出现如雄穗分枝减少、花粉量减少,雌穗畸形、雌雄不协调等现象。高温迫使玉米生育进程中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加速,雌穗分化时间缩短,果穗变小,雄穗小花分化数量减少,超过35℃以上高温,雄穗分枝变小、数量减少,小花退化,花药瘦瘪,花粉活力降低,当气温超过38℃时,雄穗不能开花,散粉受阻,高温致使雌穗各部位分化异常,延缓雌穗吐丝。
3. 授粉与结实问题:高温会使玉米花粉的活力降低,寿命缩短,花粉在高温下容易失去活性,不能正常授粉,导致结实率下降,高温还会使花丝的接受花粉能力下降,影响授粉效果,同时使花丝枯萎,缩短授粉时间,进一步降低结实率,最终导致玉米出现秃尖、缺粒等现象,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4. 病虫害加重:高温闷热易引发顶腐病、茎基腐病等病害加重发生,使产量和品质下降。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导致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如玉米螟、蚜虫、叶斑病等病虫害在高温条件下容易大量繁殖,加重危害程度,同时高温会使玉米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且影响农药的防治效果,增加病虫害防治的难度 。
预防措施:
1. 及时补水降温:充分利用微喷带、滴灌等灌溉设施,采用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既能补充土壤水分,又能有效降低农田小气候温度。比如玉米长到七八个叶子时属于拔节期,对水分需求特别敏感,要是这时候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玉米卷叶厉害,那就得赶紧浇水了,不然会影响茎秆发育,影响雌雄穗的分化,影响产量,浇水时一定要避开中午高温时段,以免田间湿度大,高温伤苗。
2. 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利用植保无人机在傍晚喷施“芸苔素内酯+磷酸二氢钾”等,补充营养、调节生长,增强植株抗热能力,缓解高温对玉米的伤害。有条件的可以在喷施时加入腐殖酸、硫酸锌、硼砂等叶面肥,促进营养均衡供应,协调生长发育。在高温环境下,玉米对营养的需求和吸收会受到影响,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可以快速补充植株所需营养,增强其抗逆性。
3. 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在高温干旱期间,玉米的自然散粉、授粉和受精结实能力均有所下降,如果在开花散粉期遇到38℃以上持续高温天气,可适当灌水,增加田间湿度,降低冠层温度,并采用无人机低空飞行,增加扰动辅助授粉。人工辅助授粉能够弥补自然授粉的不足,提高花粉与雌蕊的接触机会,从而提高结实率 。
4. 综合防治病虫害:高温干旱易引发红蜘蛛、蚜虫、玉米螟、茎基腐等病虫害,及时做好综合防治。大喇叭口期至开花授粉期,应借助“一喷多促”,组配杀虫剂和杀菌剂,对病虫害进行一次性防治,减轻后期危害 。例如防治玉米螟、粘虫、草地贪夜蛾、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四氯虫酰胺及其复配制剂;防治蚜虫可选用吡虫啉等烟碱类、菊酯类或吡蚜酮等杀虫剂;防治叶螨可选用唑螨酯、阿维菌素等杀螨剂,根据田间病虫种类,对症选用杀菌剂、杀虫剂、免疫诱抗剂或叶面肥各一种,按各自使用说明推荐用量组合施用。
5. 适时化控:对肥力水平高、种植密度大的地块,在玉米6 - 8片展开叶时,选用适宜化控剂喷施。另外,大喇叭口期之后的高密度地块,可以人工田间去除小弱株,增强田间通风条件,减轻热害影响。化控可以调节玉米植株的生长,使植株矮壮,增强抗倒伏能力,同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的几率。
随着“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临近,预防旱涝急转,提前清理田间排水沟渠,确保排水通畅,做好抗旱防汛两手准备。在关注高温干旱对玉米影响的同时,也要预防可能出现的强降雨天气带来的洪涝灾害,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保障玉米的正常生长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