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立春”已过,全市小麦将陆续开始返青、起身,正是通过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培育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实现单产提升的关键时期。2月8日,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并印发《关于2025年全市春季麦田管理技术的意见》,要求各县(市、区)切实抓好春季麦田管理,把牢夏粮生产主动权。
一、科学把握小麦生产形势
今年我市小麦播种面积继续保持在345万亩以上,麦播期间土壤底墒充足,麦播基础好,加之大力推广“四适”播种,出苗质量是近年较好的一年,同时由于冬前管理抓得早、抓得实,越冬期一、二类苗占比近九成,好于常年同期,为小麦安全越冬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麦播以来气温持续偏高,部分抢墒早播、播量偏大麦田出现旺长和假旺长,若突遭剧烈强降温天气,发生春季冻害风险很大。同时,由于去年11月底以来,近两个月无有效降雨,导致大部分麦田表墒不足,部分麦田表墒和底墒较差。1月下旬我市出现两次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有效缓解了土壤墒情,但春季气温回升快、有风日数多,土壤失墒快,局地发生冬春连旱的风险较大;冬季气温偏高,病虫害显症早,越冬基数较大,病虫草害防控任务重。各县(市、区)要科学把握当前小麦生产形势,因苗分类施策,全力以赴抓好春季麦田管理工作。
二、精准落实落细关键技术
针对今年小麦苗情和气候特点,春季田间管理要以控旺长、防冻害、防干旱、防病虫草害为重点,立足一个“早”字,突出一个“防”字,落实一个“细”字,分区域精准把控、分类型精准施策、分阶段压茬跟进,控旺苗过多分蘖,促弱苗早发增蘖,稳壮苗生长保蘖,构建合理群体结构,搭好小麦丰产架子。
(一)早春镇压,保墒增温。麦田早春镇压可弥封裂缝,沉实土壤,减少水分蒸发,促进根土密接,增温保墒,控上促下,保麦苗稳健生长,是早春麦田管理控旺防倒、防旱防冻、壮株增产的最简单易行、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已经旺长或有旺长趋势的壮苗麦田,在返青至起身期连续进行2-3次镇压,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下扎,实现控旺稳壮。对耕种粗放、坷垃较多、秸秆还田质量差导致土壤不实且冬前未进行镇压的麦田,在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可避免冷空气侵入分蘖节附近冻伤麦苗。对没有灌溉条件的山岗旱地麦田,在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促使土壤下层水分向上移动,起到提墒保墒、抗旱防冻的作用。早春麦田镇压要做到“三不压两注意”,即土壤过湿不压,有霜冻麦田不压,已经拔节麦田不压,注意掌握镇压力度,注意机械行走速度,确保镇压质量和效果。
(二)因墒制宜,科学浇灌。要密切关注墒情变化,因苗因墒科学开展节水灌溉,确保春季小麦生长水分需求。对墒情较差且有可能影响小麦正常返青的麦田,土壤解冻后及时补灌,抗旱保苗,浇水后及时划锄,提高地温,破除板结,保墒防冻。对已经旺长或有旺长趋势的壮苗麦田,若底墒适宜可将浇水时间推迟至拔节期。早春浇水应选择日均温度5℃以上晴好天气的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进行小水细浇,防止大水漫灌。对无水浇条件的山岗旱地麦田,将镇压提墒保墒作为重点措施,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小麦拔节孕穗期对水分需求量大且反应极为敏感,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宜采用滴灌、微喷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措施,每次亩灌水量不超过40立方米,抗旱防冻,促进穗花发育。
(三)因苗制宜,分类施策。对已经或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返青至起身期采取镇压或深锄断根等方法,抑制分蘖过多滋生,控制继续旺长;也可在起身期叶面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控制基部节间伸长,预防后期倒伏,肥水管理可推迟到拔节中后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8公斤~10公斤。对于群体适宜且生长基本正常的二类麦田,可在起身后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公斤~15公斤,促进穗花发育,培育壮秆大穗;对于一类麦田,肥水管理可推迟至拔节期进行,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8公斤~12公斤,以保苗稳健生长,稳穗增粒增重。对种植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的麦田,可在拔节期结合浇水亩追施10公斤左右尿素,促穗大粒多、提质增效。对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弱苗麦田,开春后及早进行中耕划锄,提温保墒、促苗早发,避免浇水过早导致地温降低而延迟返青,春季追肥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期结合浇水亩追施8公斤~10公斤尿素和适量磷酸二铵,以巩固冬前分蘖,促进春季分蘖生长;第二次结合浇拔节水亩追施尿素5公斤~8公斤,以提高成穗率,促进小花发育。对无浇水条件的旱地麦田,可在返青后至起身期趁墒或趁雨雪亩追施10公斤左右尿素,并配施适量磷酸二铵,促分蘖早发快长。对冬季发生冻害麦田,可在土壤解冻后及时亩追施尿素8公斤~10公斤,缺磷地块亩追施氮磷复合肥15公斤左右,并在拔节期再根据苗情酌情追施适量氮肥或氮磷复合肥。
(四)适时化除,消灭杂草。对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或化除效果差的麦田,应在小麦返青起身期及早进行化学除草。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选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6℃以上的无风晴朗天气,于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化学除草。多花黑麦草发生麦田,视田间草情选用唑啉草酯、唑啉草酯·甲基二磺隆等进行防除。以野燕麦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炔草酯、唑啉·炔草酯、甲基二磺隆等药剂防除;以节节麦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甲基二磺隆、二磺·甲碘隆等药剂防除;以播娘蒿、荠菜、婆婆纳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双氟·氯氟吡、双氟·唑草酮等药剂进行防除。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生的麦田,可根据草相选择合适药剂混配使用。墒情较差的麦田,应在浇水后进行化除。化学除草必须在小麦拔节前完成。
(五)科学用药,严控病虫。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科学制定防治预案,指导农民科学、安全、足量用药,坚持群防群治和统防统治相结合。起身至孕穗期重点普查条锈病,早控纹枯病、茎基腐病,挑治麦蚜、麦蜘蛛等。对小麦条锈病,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延缓病害扩展蔓延;对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根茎病害早喷药早防控;对麦蚜、麦蜘蛛密度较大田块,及时防治压低虫源基数。抽穗扬花期重点预防小麦赤霉病,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抽穗扬花期如遇连阴雨、结露或雾霾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要提前组织施药预防,降低病害流行风险。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确保防治效果。
(六)关注天气,抗灾减损。我市春季气温回升快、波动大,极易发生春季干旱、“倒春寒”和晚霜冻害,对小麦生产威胁较大。各县(市、区)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提前做好防控准备。密切关注天气和土壤墒情变化,在预报寒流来临前,对土壤暄松、透风跑墒且尚未拔节的麦田及时进行镇压,对墒情不足的麦田提前灌水,尤其要适时浇好拔节水,以改善土壤墒情、调节土温和近地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预防春季冻害发生危害。每次寒潮过后2~3天应及时检查幼穗受冻情况,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用灌水追肥、叶面喷肥等措施进行补救。若发现茎蘖幼穗冻死率10%~30%麦田,可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冻死率30%~50%麦田亩施尿素7公斤~10公斤,促其尽快恢复生长,最大限度减轻春季冻害造成的减产损失。
三、强化技术服务保障
春季麦田管理关口多、任务重、农时紧,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服务,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落地。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春季麦田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抓实抓细各项措施。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技术人员要深入一线,凝心聚力抓好春季麦田管理,全力以赴夯实夏粮丰产基础。
(二)强化技术服务。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制定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方案,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微信、电视等手段,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市、县小麦专家指导组积极发挥作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小麦苗情、土壤墒情、病虫草情调查,指导分类抓好管理。要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开展“田间课堂”、在线答疑、发放明白纸、组织现场观摩等方式,面对面、手把手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技术指导服务,确保关键技术措施真正进村入户到田。
(三)开展示范带动。继续实施小麦单产提升行动,重点抓好60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行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融合,发挥好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其率先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发挥好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积极帮助小农户落实增产技术措施,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