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意盎然的稻麦千重浪,到果实累累的蔬果满园香,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技术革新的希望与力量。在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连接农业科技与田间地头的“桥梁”,在深化创新引领、提升服务效能、忠实履行主责主业等方面,涌现出了一系列实践经验和创新做法,不仅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机制 提升服务效能
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不断推进机制与方法的革新,激发农业生产的内生动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搭建全国首个农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服务公益性平台——“农友圈”微信小程序。“通过‘农友圈’这个平台,可以精准对接农户实际生产需求,快速安排农技服务员解决问题。”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通过汇聚全省涉农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各级技术力量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采用“一键下单”模式,将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生产者的需求精准对接,切实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农技大课堂》授课内容是根据当前关键农事和农民需求安排的,真正是我们用得上的实用技术,学习地点不受限制,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留言提问,专家线上为大家答疑解惑。”湖南省石门县丰瑞乐家庭农场负责人黄云华说。
黄云华口中说的《农技大课堂》是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农民培训。湖南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彭向阳介绍,针对传统农技推广中存在的信息传递不及时、覆盖面有限等问题,湖南积极探索“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为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注入了新活力。
“从耕作、播种,到灌溉、施肥、用药等,每个环节都有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指导,让我回归乡野、扎根农村的信心更足了。”江苏省海安市李堡镇可新家庭农场负责人仲小磊说。海安深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成立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重点围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农业技术推广新阵地,以“微改革”撬动大服务,不断满足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需求、新期盼。
海安跳出“每个镇(街道)设立农技站”的惯性思维,创新组建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每个中心配备6至7名农技人员,服务2至3个镇(街道)。根据不同区域自然特征、服务半径以及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布局,提供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充分释放农业技术服务管理效能。据介绍,区域农业服务中心聚焦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急需的新装备、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技术宣传、监测调查和试验示范,实现了“全天候”“一站式”的农业技术服务,助力粮食稳产高产、农民稳步增收。
技术集成 汇聚科技力量
在农业现代化的征途中,技术集成创新正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新常态,汇聚起前所未有的科技力量,为传统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推技术、提单产”一直是玉米种植亟须解决的重大难题。为此,内蒙古率先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研究员李少昆及其团队共同组成专家组,在全区重点示范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介绍,李少昆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滴灌高产技术在内蒙古通辽市等多个旗县进行大面积示范种植,2022年示范推广超过100万亩,辐射带动200多万亩,并创造了北方玉米主产区千亩示范田和万亩示范田的高产纪录。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土地还是那片土地,良种良法配套后,马铃薯产量实现新高。以前我们这马铃薯亩产是5000斤到6000斤,自从膜下滴灌项目实施后,这里的亩产达到了8000斤以上。”青海省湟中区诺嘉家庭农场负责人杨生盛高兴地分享着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据悉,湟中区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水资源现状、农业种植方式及技术要求,开展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走出了一条技术集成配套、生态绿色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打开手机,点开相关App,农田气温、湿度、虫情、土壤墒情等数据便可实时呈现。农户只需动动手指,就能掌握庄稼生长情况。如今,在农业大县山东省阳谷县,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常见。
农机与农技的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阳谷县围绕“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强价值”的思路,以“机、技”融合为突破点,集成推广小麦、玉米“全环节”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打造“阳谷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县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6亿斤以上,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防灾减灾 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对于建设农业强国至关重要。在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加剧的当下,需要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构建智能精准的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农技推广体系为粮食丰收筑起坚实的防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重庆市各级农技部门在面对洪涝灾害时,积极投入“防汛抗旱两线作战保秋粮丰收”行动,最大限度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打赢了“龙口夺粮”保卫战。“为了指导农户加强灾后农业生产,开州区农业农村委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短信等方式,第一时间发布了《农业防灾减灾技术要点》,并牵头组建了12个区级农业技术指导组、40个乡镇农服中心技术员组成的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开挖排水沟、扶正倒扶农作物、培土护根等。”重庆市开州区农业农村委粮油科负责人说。
“在今年集中强降雨期间,我们联合空间数据应用技术支撑单位,使用‘卫星遥感+AI智能识别’技术,动态识别重点受灾区域的水情变化情况。”安徽省六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灾情发生以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使用多台无人机对受灾区域采集高精度的农作物补改种影像和传感器数据,及时发现农业灾后恢复生产中的问题,并对落实灾害恢复生产落实情况进行监测,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农作物病虫草害是我国的主要农业灾害之一,它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其发生范围和严重程度对农业生产常造成重大损失。为了防治病虫草鼠害对农田的影响,“建立29个病虫智能监测点,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390万亩次,挽回损失3.7亿吨以上。”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表示,该区采取推动病虫监测智能化建设、推广应用“数字+农业技术”防灾减灾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有效保障全区农业生产安全,使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迈向更加高效、智能的新阶段,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新闻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