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习近平“三农”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河南农业始终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令旗走,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始终抓好大事要事,引领改革发展;始终传承团结协作精神,依靠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机制,同心合力推进工作;始终贯彻从严从实要求,争创一流业绩。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河南省迈向现代农业强省的重要一年,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河南农业将继续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定位,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坚持以农民增收和精准脱贫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以构建三大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辉煌2017
2017年,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牢固树立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四优四化”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结构调整、绿色发展、改革创新、产能提升,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实现了稳中向好、稳中有新,为全省改革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
◆五年来,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5899万亩,新增产能150亿斤,达到1250亿斤。
◆2017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1194.64亿斤,是历史第二高产年;其中夏粮产量710.8亿斤,同比增加15.5亿斤,是历史最高位。
◆肉蛋菜果等产量稳居全国前列,油料产量650万吨,同比增长4.8%,蔬菜产量7800万吨,同比持平略增;水产品产量128.2万吨,与上年持平。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新局面
◆河南省政府出台了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两个行动方案。
◆“四优四化”开局良好,2017年夏收优质小麦实现产量、品质、效益三提升,秋播优质小麦840万亩,同比增长40%;发展优质花生1908.53万亩,同比增长12.8%;优质林果1259万亩,同比增长9.5%;调减玉米249.9万亩。
◆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986家,实现年营业收入2.36万亿元、利润183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6%、4.4%,全省规模以上加工业三分天下有其一。
◆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520个,销售收入约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半壁江山。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1家,其中国家级60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6万个,带动从业人数34.3万。
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新提高
◆小麦、玉米品种选育水平名列全国前茅,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河南省农业领域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4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两项、二等奖32项,居全国前列;
◆集成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融合示范技术136项,制定地方标准107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1%。
◆农机装备更加优良,2017年河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2亿千瓦,同比增加33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0.8%,提高1.7个百分点。
◆“互联网+现代农业”有序推进,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通上线。
◆农业影响力持续提升,2017年农产品出口额达149.2亿元,同比增长16%。
◆农业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首次发布了河南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
农业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
◆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效果显著,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37%,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37.7%,提高0.8个百分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25.6%,提高1.3个百分点。
◆秸秆禁烧首次实现零火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提高两个百分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农村改革展开新布局
◆河南省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实测耕地面积11284.7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112.7%,新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基本实现应发尽发。
◆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三权分置”实施意见,农村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放活,农村土地流转3853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8.6%。
◆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总量达24.7万个,同比增长12.3%;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1.7万人,总数达到53.4万人。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第一批国家级改革试点全面完成,第二批6个国家级和18个省级试点进展顺利。
产业扶贫工作实现新提升
◆协调投入中央及省级农业财政专项资金7.9亿元,支持53个贫困县发展7大扶贫产业,在贫困县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76万个,推介236个农业产业扶贫典型模式。
作风行风建设展现新气象
◆扎实开展农业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持续推进“放管服”,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积极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奋进 2018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进一步创新丰富了习近平“三农”思想。中央召开了高规格的农村工作会议,出台了“1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总体部署;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具体要求,释放出了鲜明的重农强农信号,标志着我省“三农”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
任务一:稳定提升粮食产能
稳定口粮面积
◆小麦面积稳定在8200万亩左右,水稻面积保持在90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持续保持在1200亿斤以上。
持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深入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力争今年新建500万亩。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
◆大力推广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提升基础地力。
◆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一批试验示范基地,带动推广节本、高产、高效技术。
任务二:深入推进“四优四化”强化示范带动
◆在发展优质小麦方面,今年秋季要种植1200万亩,示范范围扩大到30个县。
◆在发展优质花生方面,今年要创建20个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的优质花生示范县,带动河南省发展优质花生2200万亩。
◆在发展优质果蔬方面,以水果、蔬菜、茶叶为重点,创建3个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建设10个瓜菜集约化育苗基地,打造20个优质果蔬示范县。
推行标准化生产
◆在优质小麦示范区率先推行标准化。
◆继续推行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
◆加大对老旧果蔬设施的改造力度,引导发展高标准温室大棚,推动果蔬产品标准化生产。
做强“四优”产业
◆组织用粮企业、金融部门和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优质专用小麦联合体,提高产销一体化程度。
◆改造一批大型主食生产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力争将河南省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规模最大的工业化主食加工及方便食品生产基地。
◆以优质花生为重点,推进油料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将河南省建成全国最大的优
质花生生产基地。
◆加强优质果蔬、茶叶等优势产区建设,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林果基地。
深化产销对接
◆在河南省范围内举办1次大型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和4场专题产销对接会,提高“四优”产品订单率和履约率,实现优质优价。
◆继续推动与大型粮油企业的战略合作,力争把河南省打造成全国最大的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采购基地。
◆鼓励发展农产品直销,推进“四优”产品直接进批发市场、进超市、进社区、进学校。
任务三:深入推进质量兴农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
◆监督龙头企业、获证农产品生产企业落实“五有一追溯”要求。
◆抓好标准宣传推广,让更多农业从业者了解标准、采用标准。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健全监管机制,重点提升乡镇监管站功能,力争3年内实现村级协管员全覆盖。
◆加快追溯体系建设,力争今年追溯示范点增加到500个。
◆加强质量监测和抽查及“检打联动”执法力度,推动建立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
强化农业品牌建设
◆继续遴选发布河南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力争今年“三品一标”认证增长10%以上。
◆加强证后监管,维护好品牌公信力。
任务四:深入推进绿色发展
◆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进农业环境治理和养护。
任务五:深入推进创新驱动
◆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推进力度,实现农民进“一家门”办“百家事”。
◆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任务六:深入推进产业融合
◆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
◆深化链条融合,拓展农业增收新空间。
◆深化农业多功能融合。
任务七: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持续推进农垦改革。
◆持续推进农药管理体制改革。
任务八:深入推进载体建设
◆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抓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
◆抓好中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
◆抓好“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
任务九:深入推进产业扶贫
◆政策优先,聚焦“四优”,主体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