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许昌农业
许昌:夏粮丰收三个“秘笈”谱写增产增收新篇章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0-06-04 09:37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许昌,许姓发源地。远古时期尧舜时代贤士许由归隐于此,看中这里沃野万顷,适宜从事农耕活动,后人称这里为许地。许由播下了许地农耕文明的火种,到秦朝郡县制改革秦始皇设立许县。三国时期,曹操雄踞于此,为解决粮草实行“军屯”之策“寓兵于农”,他论军屯为“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终成北方统一霸业。曹操死后,其次子曹丕于公元221年废汉称帝,自立国号为魏。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
    往事越千年。2020年6月5日为农时二十四节的“芒种”,正是麦收大忙,有“芒种忙,三两场”之说。可是今年许昌的小麦收获情况却不一般,4号就麦收结束,比常提早四天,芒种不忙。据国家统计局许昌调查队对全市小麦田间预产调查,2020年全市麦播面积345.17万亩,预计单产504.32公斤,首次突破500公斤关,总产预计总产174.07万吨,比去年的168.8万吨增加5.27万吨,增长3.1%,单产和总产有望再创历史新高。丰收来之不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挑战,许昌市坚持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两手抓、两不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合力,众志成城,各部门积极配合主动作为,谱写了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新篇章。
    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高标准农田
    严格耕地保有量,“藏粮于地”。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实施意见〉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许办〔2018〕8号)和《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许昌市县(市、区)政府耕地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许政办〔2019〕15号),就严格耕地保护、规范全市耕地保护目标考核等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508.7万亩,高于上级下达我市的目标任务0.74万亩。
    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目前,我市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434.98万亩,其中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7.23万亩,高于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0.12万亩。同时预留了26.11万亩一般耕地,既有效遏制了城市周边的无序扩张,又为许昌市经济发展预留了用地空间。
    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2018年全市验收备案补充耕地3.98万亩,2019年验收备案补充耕地0.66万亩,破解了我市耕地保有量突破目标红线问题,确保了市域内建设占用耕地及时保质保量补充到位。严格执行和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的审核制度。
    提升耕地质量。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成并通过验收高标准农田327.9万亩,2019年全市新建项目20万亩。2020年全市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21万亩,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高效灌溉示范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目前,我市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有3处:颍汝灌区位于许昌市南部,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7.5万亩,自2006年开始实施,到2019年共实施四期颍汝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累计投资1.34亿,新增灌溉面积10.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7万亩;禹州市纸坊灌区位于禹州市西南部岗区,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4万亩,目前项目已全部完工;长葛市佛尔岗水库灌区位于长葛市中东部,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2019年被列入河南省实施重点中型灌区项目改造实施名单,目前正在收尾阶段。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把中低产田改造提升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管理优,机械化”的高产稳产田。
    建安区是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区,近年来,通过有效整合高效节水灌溉、千亿斤粮食、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农水、农村环境整治等项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高标准农田,仅陈曹乡就先后整修田间道路90公里,打机井1152眼,修砌边沟40多公里,栽植树木170万棵,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全省高标准田建设的引领者。园区通过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应用、农业服务组织完善,积极探索了“六个统一”即统一选用良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机械收获的精细化生产模式,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稳定增产能力。经市、区专家组测产,今年园区内小麦平均亩产550.9公斤,比全区平均亩产高出50多公斤,示范效果明显。为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园区大部分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丰德存麦5号、郑麦7698,西农979),实行深耕精播、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业技术,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降低劳动成本,园区内小麦机播率、机收率达到100%。
    长葛市老城镇高效节水示范区,按照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的是半自动伸缩式喷灌,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配套移动箱式变压器6台套,新建中心支轴式喷灌机2台套,新建信息化管理房1处,安装信息化井房158个,完成投资3012万元。高效节水示范区,实行高效节水灌溉,配备智能井房、自动测墒、视频监控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节水灌溉刷卡启动、用水计量、数据自动发送、自动收集整理,做到“一卡在手、灌溉无忧”,大大提高了园区水资源统一管理能力。与传统漫灌设施相比,每亩地灌溉一次节约用水25立方米;同时涵养了水源,园区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25米。
    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当好农民群众的“田保姆”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植保合作社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等,他们积极适应市场需求,通过为农民服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被群众亲切的称为“田保姆”。“田保姆”把农民从昔日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农闲时走出去打工挣钱,把农田变成了“三指田”:耕种给农机合作社一指,打药管理给植保合作社一指,收割时间给收割机合作社一指。农民昔日累死累活的“三夏”大忙,如今在悠闲中享受丰收的快乐!
    许昌市建安区子荣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1月,法人代表万子荣。该合作社地处建安区陈曹乡万庄村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内,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库棚4600平方米,办公、培训面积1100平方米,维修车间80平方米。该合作社现有社员240人,拥有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38台、玉米联合收获机6台、履带式谷物收割机6台、大中型拖拉机36台、粮食烘干机6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6台、农用无人机12台、各类配套农具120台(套),固定资产总值1300余万元。可提供主要农作物及部分特色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还投资经营了秸秆生物制肥项目。目前承包土地2200亩,托管土地2.6万亩。2015年以来,年均农机作业面积8万亩以上,年均作业总收入400余万元、纯收入170余万元。该合作社先后被命名为许昌市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河南省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河南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18年5月,被中国农机院、浙江大学、中国农大、上海交大等15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确定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机变量作业技术与装置研究”示范基地。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河南省许昌金田野为农服务中心,为不误农时,替群众着想,为陈曹乡、桂村乡、蒋李集镇的农民代理化学除草作业,利用无人植保飞机喷洒除草剂,2000多亩地不到一天时间,就喷洒完了。公司以优质的服务赢得群众的认可,今年为建安区农民群众开展化学除草、麦田追肥面积达45万亩,开展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干热风等“一喷三防”20万亩,为农户供应硫氮肥1000多吨、生物有机肥800多吨;邀请许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作物科科长袁迎现、建安区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保明等专家,举办网上农业技术培训30多场,观看培训的农民达4500人次。
    2016年秋季,长葛市委、市政府为了破解小农户分散经营和现代农业规模发展的机制和体质的障碍, 解决小农户、种粮大户解决不了的社会化服务、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实现农业生产规模高效发展,以豫粮种业为龙头,以各种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成立了长葛市现代农业共同体。农业共同体流转土地1.5万亩,涉及3个乡镇,12个行政村,4500户,给15000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在管理体制上,共同体成员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订单生产、抱团发展”模式,严格落实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标准。在管理方式上采取“五统一”模式(统一供种供种供肥,统一耕种收割、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仓储)
    为服务好现代农业发展共同体会员,成立了共同体农机植保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目前已吸纳市内外15家专业合作社,农机植保设备达到360台套 ,其中拖拉机120台,收割机200台,植保机械和无人机设备40台套,除了满足共同体成员的农机植保服务外,还向共同体以外的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在现代农业共同体内按照订单农业的模式,推广优质强筋小麦10万亩,豫粮种业已积极备仓5万吨,实现优质小麦专仓专储,并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与共同体会员签订了订单回收合同,实现了优质优价。
    三、积极转变职能,线上线下全方位技术服务
    确保粮食丰产丰收,离不开专业的技术服务指导。为稳定粮食生产、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许昌市今年先后了成立5个专家服务团。
    大力推进耕地有机质提升,优良品及种子包衣等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推广普及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节本增效农机化技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升信息化。特别是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期间,及时印发《2020年许昌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加强全市春季蔬菜生产管理的意见》,指导全市小麦、蔬菜生产早行动。年初针对农民群众对疫情发展的恐慌心理,通过各种媒体开展宣传培训,指导农民群众科学防控,分类管理,精准施策,一村一策,号召和引导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有序下田,分时下地,不扎堆,不聚集,分散干活,开展农事活动。县乡干部包村包户,各级干部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技术指导,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直播平台等手段,开展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在线答疑,根据苗情精准施策。及时开展小麦中耕追肥,化学除草、浇水管理。由于管理措施及时到位,今年苗情好于去年和常年,拔节期气象遥感监测数据显示,全市一二类苗97.5%。确保生产管理与农村防疫两不误。
    农业率先复产复工,管理应变及时。疫情期间积极沟通协调,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企业纳入复工复产重点企业名单,支持农资企业加快复产,尽快恢复产能,增加市场供应,保障春耕生产需要。积极向省农业农村厅、市县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为农资企业办理各类省内、市内运输证,打通运输梗阻,确保春耕生产所需农资运输畅通。针对4月份出现的干旱天气,为切实抓好抗旱浇麦,确保小麦生产顺利进行,努力夺取夏粮丰产丰收,我们立即下发《关于做好抗旱浇麦工作的紧急通知》,指导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强化与气象部门的沟通联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土壤墒情监测,科学分析研判旱情发展态势和影响,迅速掀起抗旱浇麦高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气象部门多次开展人工增雨。在小麦生长后期,加强小麦干热风、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下发《关于做好干热风天气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指导群众在第一时间掌握气象变化,切实做好“干热风”天气防范,通过技术措施抵御或降低干热风所带来的危害。
    病虫害防治措施到位,突出抓好统防统治。针对今年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发生特点,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多形式、多渠道营造浓厚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氛围,指导农民科学防治。起草《关于切实加强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的通知》,3月27日以市政府办明电形式下发,并制定防控方案,开展技术宣传指导。全市发布病虫情报57期次,媒体宣传40次,印发资料25万份,召开各种培训会议67场次。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挥植保专业服务组织的作用,利用先进高效植保机械,扩大统防统治面积,提高防治效果。据统计,全市共整合各类重大病虫防控资金2470万元,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627.8万亩次,普遍放了2遍,防控效果明显,有效遏制了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整优化结构。全市以普通中筋小麦为主,主要品种有百农207、矮抗58、周麦27、百农4199、百农418等。主导品种突出,搭配合理。落实绿色品牌农产品“五个一”行动计划,整村整乡整建制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全市2020年夏粮优质小麦面积80万亩,主要品种有新麦26、28,西农979、丰德存麦5号、郑麦7698等,全部落实了订单生产。
    引智落地纳米“黑科技”,突破夏粮高产瓶颈。襄城县积极与甘肃科学院合作,引进了纳米“黑科技”在小麦上的应用,经在千方亩方和百亩方对比试验,仅此一项技术,平均亩增产10%以上,高的达38%。所谓纳米“黑科技”,是甘肃科学院,通过现代前沿科技,已完成铁的纳米量产,该技术领先全球。他们将纳米铁通过小麦拌种,浸种,叶面喷洒等方法,发现能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而每亩纳米铁用量不到2克,成本仅30元,为美国的十分之一。纳米铁可以和其他农药混用拌种,叶面喷洒。纳米材料本身有抗菌能力,试验发现,小麦叶片喷洒纳米铁后,明显抗条锈,叶锈,白粉病,而且叶片深绿,抗逆抗衰能力显著增强。目前,襄城县政府正加紧该项目产业化落地工作,如果该技术大面积推广,无疑将推进我市粮食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