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许昌农业
襄城以创新担当破解脱贫攻坚难题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9-09-05 08:06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开弓没有回头箭,扶贫工作再难也要做,困难再大也要干,只有迎着困难、硬着头皮往前冲,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近日,在襄城县脱贫攻坚集中整改月活动周例会上,县委书记宁伯伟再次下了动员令。

这样的例会,自今年6月11日“脱贫攻坚集中整改月活动”开始以来,雷打不动每周召开。经过奋战,襄城县脱贫攻坚已进入全面总攻的冲刺期,在一系列机制的引领、推动下,扶贫一线成了锻炼干部的主战场,广大干部带动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愈战愈勇,取得了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明显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明显到位、贫困户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增收能力明显提高的良好成效。2018年,襄城县实现了最后一个贫困村脱贫退出、1556户3662人脱贫,在今年3月份的省级脱贫攻坚工作验收中取得优异成绩。

询问会:帮扶干部从一知半解到对答如流

“18号张清奇,你说一下你分包的台王村的情况?有多少贫困户?脱贫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脱贫?”“26号井云峰,你说说这次整改活动月的六大任务是啥?你们工作是咋开展的?”这是6月25日,在范湖乡脱贫攻坚询问会现场发生的一幕。宁伯伟寻根刨底的询问,让与会人员高度紧张。

去年以来,为破解部分帮扶干部工作不扎实、紧迫感不强的难题,襄城县创新建立了“询问”机制,以乡镇为单位,每半月组织村脱贫攻坚责任组、党员代表、贫困户代表,召开脱贫攻坚询问会,询问的内容涵盖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知识和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分包户脱贫计划制订情况、享受的各项政策、帮扶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开展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建议等。31名分包乡镇的县级领导干部会采取集中抽查询问的形式推进脱贫攻坚,并将询问结果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依据。

这每一场的询问,都是一次真刀真枪的考验,来不得半点虚假。“刚开始,都怕被提问,经过整改月的努力,我们进一步理清了问题,建立了台账,能解决的想办法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报给了县里乡里。工作干好了,群众认可了,反而不怕问了!”面对询问,该县紫云镇副镇长周松涛充满了自信。

议贫会:由不知道咋干到群众说咋干就咋干

山头店镇上秦村、湛北乡七里店村、紫云镇雷洞村、麦岭镇李悦庄村……襄城县的428个村,每到月底前的星期二,都会举行一场由县级领导主持、贫困户提意见、扶贫干部解答、群众代表说了算的特殊大会——议贫会。因为贫困在何处、症结在哪里、因何而贫、怎么脱贫,群众最清楚。

为解决扶啥贫、咋扶贫、工作咋做、群众咋信的问题,该县探索建立“议贫”制度,组织村脱贫攻坚责任组成员、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建档立卡贫困户、村组群众参加,村脱贫攻坚责任组成员用群众听得懂、接地气的语言,介绍贫困户情况,宣传扶贫政策,讨论帮扶措施,征求群众意见,解答群众疑惑,积极问计于民,让村干部、帮扶干部、群众代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定对策,把群众反映的难事办成看得见的实事。

“宁书记,俺家今年准备脱贫,国家的政策以后俺还能不能享受啊?”

“孙县长,能不能把俺家的厕所也改成水冲的啊?”

“干书记,恁要多开导开导俺村的温二孩,好吃懒做,见天不干活,真想熬成贫困户啊!”

……

议贫会上,乡亲们一个个问,领导们一个个答。通过“议贫”,向群众说清了党的扶贫政策、村里的帮扶措施、贫困户进出的标准,消除了群众的误解、不快,激发了贫困户的干劲、动力,打通了服务和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发展集体经济:由空壳空白村到美丽富裕村

一直以来,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就是农村工作中的难题,也是农村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关键,深知这一问题的襄城县,创新“四动”工作法,不断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子,一举破解了村集体“无钱办事”的困境,也为部分贫困户脱贫提供了保障。

襄城县紫云镇的雷洞村,因为抓住了乡村旅游的机遇,发展民宿,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以前哪会想到在家看看车、扫扫地、浇浇花就能挣钱呢,镇里说俺这是以老房入股,俺现在也是股东了!”民宿“老石匠之家”的房屋主人王黑孩自豪地说。

在襄城县,像雷洞村这样的“明星村”还有很多。湛北乡北姚村,通过开发首山旅游资源、举办油菜花节、樱桃采摘游,201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山头店上秦村,过去的贫困村、软弱涣散村、经济落后村,如今以村集体水、土地资源入股,与襄城县利锋房地产公司合作,投资400万元创办桶装纯净水公司,每年利润的10%归集体,村收入仅此一项达15万元。

这些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都得益于襄城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取得的成绩。政策方面,该县出台了“1+5”配套文件,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运营管理、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干部补贴作出规定。资金方面,自从2018年到2020年,该县每年要拿出1000万元财政资金,金融部门每年新增5000万元专项贷款,扶持奖励村级集体经济。通过探索实践,针对不同村(社区),形成了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旅游生态型、电子商务型、特色产业型等10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每月举办“产业扶贫+集体经济”观摩,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对各乡镇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实地查看,抓实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的利益联接,带动贫困户就业2108人。

2018年以来,全县建成村级光伏电站35座、扶贫车间38个、带贫企业87个,培育扶贫基地129家;280个村成立集体经济公司,10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326个村消除集体经济空白,“空壳村”由原来的81%下降到38%,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百花齐放”。

“接老人回家”:由独居之苦到尽享天伦之乐

今年6月份以来,该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脱贫攻坚集中整改月”活动,在对整改月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研判时发现,在一些村庄的村头、坑塘边还是能见到一些破旧危房,里面居住着年迈的老人。他们绝大部分有儿有女,有些老人是不想给子女添麻烦选择单独居住,而有些则是因子女不赡养被迫独居生活。

为解决老人独居问题,实现特困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助力脱贫攻坚,该县自上而下开展“接老人回家及居村联养”活动,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集中力量做好宣传发动和说服解释工作,动员党员、党员亲属、独居老人直系亲属等带头接亲人回家居住。

7月2日,在襄城县“接老人回家及居村联养”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湛北乡七里店村,姜庄乡来坡村、靳庄村,紫云镇孟沟村、马赵村,74岁的王红英、80岁的张土山、84岁的赵坤辽、89岁的任品等84位老人与子女们紧抱在一起,随着子女叫的一声爹妈,老人们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乡镇干部的陪同下,在子女亲属的搀扶下,老人们告别了独居,回归了家庭,融入了亲情。“以前我自己住,主要是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现在县里开展这个活动,孩子们主动接我回去,我也愿意和他们一起生活,毕竟有家人在的地方才是家啊。”张土山老人在随儿子回家时脸上一直挂着笑。

探索兜底新模式:由难兜难养到应兜尽养

“老王,该你出牌了!”在湛北乡山前古庄村,15名分散特困老人正围成一圈打牌、下棋。他们旁边,是投资20余万元改造的可容纳20人的居村联养点。这是该县开创兜底扶贫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在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无生产能力、无自理能力、无自主脱贫能力的“三无”人员有3200人,其中1488人有亲属照顾、1670人无亲属照顾、42人患有精神疾病。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这些无人照顾的农村特困老人如何养老?患有精神疾病的群众怎么照顾、治疗?这是一项亟须破解的难题。为解决这些人的兜底问题,襄城县坚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探索出三种模式,用创新担当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

协议赡养式兜底保障。对有亲属或近亲属照顾的,村委会负责与其亲属或近亲属签订监管赡养协议,居家兜底。集中供养式兜底保障。对乡镇敬老院进行扩容、新建或改造居村联养点,对兜底对象进行集中供养。经改建,全县建设70个居村联养点,每个点不低于30张床位;14个敬老院新增床位1000个,配齐了健身器材、娱乐室、活动室等配套设施。特殊助养式兜底保障。对原县医院旧址改造提升,建设精神病专科医院,对患有精神疾病,且有暴力倾向的贫困人口,进行收治收养,病人康复后再按照前两种模式兜底保障。

今年以来,该县已有356名贫困户与亲属签订了监管护理协议,实现居家兜底;1670名无亲属照顾贫困户,已有202名到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108人实现居村联养;42名精神病人家属已与县精神病专科医院签订定向医养协议,实现集中入院治疗。

“选准了路,就不怕路远。襄城县党员干部将牢记使命、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交上合格的答卷。”宁伯伟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