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许昌农业
连年丰收的背后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9-06-14 09:08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粮乃固国之本,粮食安全则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麦收时节,记者乘车穿行在建安区陈曹乡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内,只见成方连片的小麦一望无际,微风过处,麦浪摇曳,谱写着丰收的序曲。
    “今年小麦产量不错,我种的强筋小麦实际亩产653公斤,比去年还要高!”6月10日,站在自家存放小麦的“粮仓”前,建安区五女店镇种粮大户赵保献高兴地对记者说。
    “745.5公斤”“675公斤”“650公斤”……随着麦收工作的结束,好消息传来:我市夏粮喜获丰收,增产已成定局。像赵保献这样的种粮大户不仅丰收,而且创出了高产,这也和我市多年来坚持不懈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关。
    高标准建设让“粮田”变“良田”
    赵保献流转土地4260亩,是当地有名的“土地管家”。他说自己种粮能够连续增产,有着先天的优势。
    “我流转的土地,基本都在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内,要说今年遭遇干旱的情况下能见到这么好的收成,还多亏高标准粮田项目发挥的作用。”赵保献告诉记者,这里土地平整,土壤肥沃,而且路、井、电、渠等配套设施完善,管理起来极其方便省心。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举措。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作为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和稳定粮食产能的重要载体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集中打造了一批‘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苏征说。
    和赵保献一样感受到高标准粮田建设好处的不仅仅有种粮大户,还有许多普通的种粮群众。
    “俺们这儿的农民惜地得很,这么好的地说啥我们也要种好!”今年57岁的建安区陈曹乡后孙汪村村民张新民告诉记者,现在种田“省心省力”,村子里像他这样年龄的都愿意种地,一人就能把家里的十几亩地照顾好。
    在高标准粮田建设中,市、县(市)政府先后出台奖补政策,通过先建后补、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形式,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标准粮田区域集中,打造我市高标准粮田精品工程。
    与此同时,我市还按照规划高起点、科技高含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产出高效益的总体要求,在2014至2016年的三年间,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项目50.74万亩。2017年以来,又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7.7万亩,全市累计面积达到88.4万亩。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8.04亿元,建成高标准粮田327.9万亩。
    通过倾力打造,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内农业耕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有效提升了农民科学种田技术水平,5个项目县(市、区)连年获得“产量大县”称号。
    科技保障贯穿“最后一公里”
    “老袁,今年麦子长得不错,你要根据苗情,合理施肥,适时防治早春病虫害,争取有个好收成。”今年3月,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袁建生在其分包的种粮大户袁胜利的麦田里边看边说。
    在春季麦田管理的关键时刻,我市许多像袁建生一样的农技专家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地讲解分类管理、综合运用肥水、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成了名副其实的麦田“专职保姆”。
    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种粮食,就要伺候好土地。精细化种植,直接提高了粮食产量。
    “今年的麦子收成好,一方面是因为深耕耕得好,土松了,根就扎得深;另一方面是种子选得好。我选的西农511强筋小麦品种,今年亩产600公斤左右,比去年多打100斤左右。”建安区种粮大户于天民告诉记者。
    对于于天民来说,农技专家到地里查看,早已不是新鲜事,也正因为他们的技术指导,自己才能抵御风险,获得高收益。如今,当地村民每到农忙季节,便习惯于到于天民的地里学习,看他是咋种的,跟着学。
    “种地不信科学不行,要想高产,还得靠技术。”于天民说,“麦子好不好,什么时候该浇水、该打药,我一眼就能看出来。”而于天民的技术,就是从农技专家那里学来的。
    高标准粮田建到哪里,高产创建跟进到哪里,有力保障了今年小麦产量。在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内,我市推广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适时收获、统一秸秆还田的“六统一”管理模式,让粮食种植科学、高效。
    “科技入户”“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百站包万家”……农业农村部门通过不同形式,加强对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种田水平,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向群众发放技术资料和小麦种植技术明白卡、跟踪技术指导、现场指导、上门服务等方式,加强对种粮大户的技术扶持,并通过言传身教,提高种粮大户的科学种田水平。
    与此同时,县、市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为重点种粮大户提供重点帮扶服务。他们每年都会遴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项目”科技示范户进行重点指导,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
    “在重要农时季节,我们都会采取上门服务,对种粮大户进行栽培技术提醒和实时技术指导,提高技术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强化技术服务效果。”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申占保说,“我们这些工作对于提高种粮大户的科学种田水平和小麦增产,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市农技推广系统筛选对接新型经营主体30个,参与对接专业技术人员109人,服务农业种植面积23891亩,示范带动普通农户2777户、贫困户144户,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10余项,使对接经营主体平均每亩增收500元以上。
    农机农艺结合迸发“新动能”
    自4月开始,我市小麦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也是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在襄城县优质小麦示范区,十里铺二甲王村种粮大户王占定种植优质强筋小麦60多亩,防治病虫害时就用上了装着“黑匣子”的植保无人机。
    “往年打药,光知道无人机飞过一遍,打了多少药,有没有喷匀,有没有漏喷、重喷都不清楚。”王占定说,今年无人机装有“黑匣子”,喷多少药、多少面积、合格不合格,在手机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今年给小麦打药心里有底了!”
    我市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每个高标准粮田万亩示范方都有3至5家植保或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耕种收全过程、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服务,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统一供种、统一测土施肥率达到100%,标准化栽培技术应用率和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率均在95%以上。
    “现在收麦轻松多了,有了收割机,我这几亩小麦一会就收完了。”麦收时节,长葛市古桥镇刘李村村民本献伟站在自家田头说,“今年,我们家的5亩小麦喜获丰收,实收亩产650公斤。”
    本献伟家的小麦丰收,除了依靠先进技术外,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高标准粮田万亩示范方内,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收获时间由以前的10天左右缩短到7天左右。同时,我市积极争取并落实中央及各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推动了以农机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机经营体制的发展。目前,全市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241家,农机总动力366.8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达到了90%。
    农机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我市的高产创建模式,在高标准粮田里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调查统计,2018年,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小麦平均单产518.2公斤,比建设前的486.6公斤提高了31.6公斤,增长6.5%;玉米平均单产519.2公斤,比建设前的478.8公斤提高40.4公斤,增长8.43%。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内,粮食产量超吨粮的地块已占总面积的94.6%。
    “虽然今年我市小麦遭遇春季干旱、倒春寒、灌浆期干热风等多种不利因素,但有了高标准粮田,再加上先进技术的配套和农机农艺的结合,保障了夏粮的丰产丰收。”市农业农村局副调研员庞占杰说,今后,他们将持续立足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进一步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