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许昌市2021年秋作物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1-06-24 18:12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省及全市“三夏”生产暨夏粮收购秸秆禁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指导农民种好、管好秋作物,推进我市秋季生产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积极调整优化秋粮种植结构
   今年秋粮生产要积极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大豆、红薯种植面积,适度发展优质小宗粮豆。技术路线是:以绿色、生态、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依靠科技、主攻单产,防灾减灾,降低损失、集成技术、增产增效,推进我市秋粮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以下技术的落实:
   (一)玉米高产高效技术。选用高产稳产、耐密抗倒、熟期适中、多抗广适的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优良品种,积极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突出抓好玉米密度、整齐度、结实度、成熟度等“四度”落实。加快玉米籽粒机收、烘干和玉米品种互补增抗、鲜食玉米绿色高效、全株青贮专用型玉米等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提高玉米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夏大豆高产高效技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选用适应性好、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推广免耕机播、合理密植、精量匀播、种肥同播等技术,确保高质量播种;科学运筹肥水;做好病虫草害防控,综合防治刺吸式昆虫,降低症青发生几率;科学化学调控,保花保荚;完熟期机械收获,实现高产高效生产。
   (三)优质甘薯栽培和小宗粮豆轻简化技术模式。在甘薯产业化优势显著的禹州、襄城等地,以稳面积、增单产、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优质淀粉型加工用甘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度种植特色鲜食型甘薯。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推广力度和新品种筛选示范工作。重点推广优质甘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甘薯轻简化栽培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等,不断提升我市甘薯生产水平。在山岗丘陵旱作区适应性推广种植谷子等耐旱、耐瘠薄杂粮作物。积极发展小宗粮豆作物。选好品种,推广轻简化栽培、机械精播、种肥同播、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栽培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实现高产高效。
   二、抓好关键技术措施落实
   (一)抢时播种。“春争日,夏争时”,各地要抓住土壤墒情适宜的有利时机,抢时抢墒播种,力争一播全苗。要积极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红薯推广药剂蘸根、穴施高钾配方肥等技术,提高品质和产量。普通玉米、红薯、花生要尽早播种,青贮玉米、鲜食玉米等特用玉米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合理播期。不断提高我市秋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直播、种肥同播、精量播种等技术,搞好农机农艺配套,提高播种质量。出苗后要及早开展查苗补种,对出苗不齐、缺苗断垄的地块,及时补种或补栽;要适时间苗、定苗,确保适宜的种植密度。
   (二)合理密植。籽粒玉米高产耐密型品种为4000~4500株/亩,稀植大穗型为3500株/亩左右,青贮玉米5000株/亩上下;大豆为12000~15000株/亩;夏薯为3500株/亩左右。
   (三)及时除草。玉米、大豆田杂草的化学防除应抓好播后苗前和苗后早期两个关键时期,采用土壤封闭和茎叶处理两种方法进行。要严格按照除草剂使用说明进行化学除草,以防造成药害。对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要及时进行中耕,松土灭茬,除草保墒。
   (四)适时控旺。大豆、花生、红薯是适合控旺且增产显著的作物。为抑制旺长,增加产量,可在大豆初花期、花生盛花期(株高达到35厘米左右)、红薯分枝结薯期(地上分枝,地下薯块开始形成),且有旺长趋势时,及时用15%的多效唑50克/亩或专用控旺剂,兑水40公斤进行叶面喷洒。旺长趋势明显的,可在第一次喷药后,间隔15天再喷洒一次。
   (五)精准施肥。积极实施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化肥零增长行动,大力促进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化肥机械分层深施和缓释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根据土壤与气候特点,以地定产、以产定氮,以土壤磷钾丰缺指标确定磷钾肥用量,微量元素肥料因缺补施。玉米全生育期一般亩施纯氮12~15公斤、磷肥(P2O5)3~6公斤、钾肥(K2O)2~7公斤,连年秸秆还田地块钾肥用量酌减。玉米推广分次施肥,播种时没施肥的田块应及时追施苗肥,将30~40%的氮肥和全部磷钾肥施入,大喇叭口期再将60~70%氮肥施入;一次性施肥的可结合施用缓释氮占全氮30%左右的缓释肥料,保证全生育期养分供应。大豆追施初花肥,每亩追施二铵7~10公斤、尿素3~5公斤。红薯追施团棵肥,每亩追施高钾复合肥20~30公斤。花生始花后20天左右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以保花增荚,提高饱果率。秋作物生长后期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
   (六)科学排灌。平原灌区,按照用好地表水,浇好关键水,施好关键肥的原则,大力推广应用测墒节灌、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防范夏季暴雨和秋季伏旱,对降水后偏湿地块儿,及时清沟理墒排渍,降低土壤湿度,增加通透性;根据土壤墒情,玉米要酌情浇好“蒙头水”、“拔节孕穗水”、“抽雄开花水”、“灌浆水”;利用有利墒情条件,适量追施玉米拔节肥,后期对脱肥地块趁墒适量追肥,提高产量。大豆在花荚期遇旱要及时浇水。红薯在薯蔓并长期遇旱,当叶片中午凋萎,日落不能恢复,如连续5~7天,要适时浇半墒水。花生在花荚期遇旱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
   (七)综合防治病虫害。要根据病虫发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明确防治重点,开展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病虫危害。玉米苗期重点抓好草地贪夜蛾、二点委夜蛾、蓟马、灰飞虱、二代粘虫等害虫防治,大喇叭口期提倡用喷雾法防治玉米螟,中后期注意防治叶斑病、锈病、三代粘虫、三、四代棉铃虫、玉米蚜虫等病虫。大豆苗期重点防治病毒病、根腐病等病害,中后期重点防治灰霉病、霜霉病,并且从初花期至鼓粒期以防治刺吸性害虫与食叶害虫并重,预防性喷药2-3次,降低症青发生几率。红薯、花生以防治蛴螬、金针虫、天蛾、斜纹夜蛾、棉铃虫为重点,兼顾预防根腐病、各类叶斑病等病害。同时,针对上述作物还要切实加强对突发性、暴食性、流行性病虫害的监测防控,及早发现,及时扑灭,坚决控制其蔓延流行。
各地要继续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计划”,要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剂型,推广先进的施药机械和精准施药技术,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控害措施。积极推广农药减量增效助剂,提高农药利用率,努力实现农药减量控害。
   (八)适时收获。籽粒玉米应在籽粒乳线消失收获,青贮玉米应在籽粒乳线1/2~3/4收获;大豆应在黄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获;红薯应在霜降前收获完毕。花生应在大部分植株顶端停止生长,中下部叶片变黄脱落,大部分荚果果壳变硬、颜色变深、脉纹清晰时及时收获。要大力推广秋粮机械化收获技术,加强谷物籽粒烘干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谷物发生霉变的风险,提高秋粮品质和商品性。
   三、科学应对防灾减灾工作
   我市夏秋季节高温、干旱、涝渍、风雹等自然灾害多发、重发、频发,易对秋粮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各地要立足抗灾抓生产,提前做好抗旱防涝物资、资金和技术等各项准备。一是主动防灾。积极落实选用抗逆品种、调整播期、水肥调控等措施,预防高温、干旱等灾害。加快烘干技术应用,以应对收获期遭遇阴雨寡照天气造成谷物发生霉变的风险。二是科学减灾。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主动与气象部门会商,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提前釆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危害程度。三是精准救灾。若发生自然灾害,及时组织有关专家,科学制定救灾方案,指导农民因地制宜落实应对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四是强化风险保障。积极宣传引导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秋作物生产造成的损失,充分发挥农业保险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保障作用,确保秋作物生产稳定。
   四、切实搞好秋作物生产指导服务
   (一)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为确保疫情防控和秋作物生产两不误、两推进,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通过手机APP、视频连线、公众号、12316热线、微信群、智能设备、电视媒体等线上培训、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服务方式,确保技术服务不掉线、技术培训不断档。同时要做好种、肥、墒、苗、病虫“五情”监测,深入田间开展苗情、墒情、病虫情调查,深入农户开展施肥情况调查,联合农技人员和专家,加强农情会商,突出关键农时,坚持“因地因苗、分类管理,促控结合、综合施策”,指导农户开展田间管理。
   (二)持续开展科技服务行动。持续开展好“三大农技行动”、“百站包万家”等科技服务行动,确保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提高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积极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户”链式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根据专业优势和技术需求,确定服务内容,实施精准服务。
   (三)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围绕藏粮于技战略,以高产优质为导向,建设一批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试验示范基地,集成配套推广高产稳产、节本增效技术,展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树立一批高产、高质、高效典型;做好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优化技术探索。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基地和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带动小农户、贫困户均衡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