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新闻
中棉所植棉技术在中亚开花结果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9-08-13 17:22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眼下,“中国棉”生产技术正沿着“一带一路”走进中亚国家,在乌兹别克斯坦开花结果。

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棉花专业科研机构的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近年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借助在棉花科研上的强大优势,展开了“棉花外交”。

来到了地处安阳市高新区的中棉所。“我们在棉花科研上有雄厚的技术资源。60多年来,我们让中国的农民分享了科研成果,并让‘中国棉’在月球上发芽。近年,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我们也应让科研成果惠及世界。于是,我们瞄准中亚产棉大国的乌兹别克斯坦,把棉花科技向该国转移。”中棉所科技管理处副处长吴建勇说。

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种植面积有1500多万亩,占中亚国家的50%,该国耕地面积的1/3以上用于棉花种植,植棉及其相关产业是其一半人口的主要收入来源。棉花在当地俗称“白金”。但该国的农业科技不发达,而中棉所的棉花科研实力非常强大,完全可以将优势科技转移出去。

2017年8月,中棉所所长李付广率团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考察,发现该国大部分农田土地平整度较差,且多为盐碱干旱地,水资源分布不均,灌溉设施和配套植棉技术落后,该国棉花生育期缺乏盐碱地治理和管理、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水肥高效利用等技术,导致土壤肥力不足;棉花营养生长期控制不及时,化控不到位,导致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协调;植保以生防技术为主,低毒农药严重匮乏,防治效果见效慢;机械化程度低,与田间机械化管理要求严重脱节,棉花产量较低。

为了更好地推广科研成果,中棉所围绕该国棉花产业发展进行了国际合作交流,2018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1+3”科技示范园布局模式,使用中方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及拖拉机、播种机、滴灌等设备,完全采用乌方品种,使用中棉所栽培管理措施,技术合作在棉花种植领域全面展开。

过去,该国在种植棉花时,管理跟不上,在棉花生长关键期疯长,中方采用有效办法对其控制生长。该国棉田灌溉传统模式是大水漫灌,浪费水资源。示范园采用中国滴灌技术后,棉花全生育期耗水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用中国技术种植的1000亩棉花试验田,产量达到每公顷4.5吨,比原来的产量高1倍以上。

为加快采用中国棉花的技术,该国建议成立了中国植棉技术引进委员会。同时,中棉所对该国正在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建设联合实验室、开展共建棉花制种车间等合作项目。

目前,该国试验田面积已扩展到3000多亩。中国植棉技术也引起了当地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棉花生产企业的关注,准备采用中国植棉技术。

中国技术让乌兹别克斯坦提升了棉花生产能力。时下,中棉所的科研成果正在向中亚其他国家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