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产品质量安全
绿色食品——优质安全树新标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8-12-14 11:28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大事记

1990年5月15-17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绿色食品工作会议。

1991年12月28日,绿色食品被确立为国家推动的发展战略和政府主导的公共事业与产业。

1992年11月5日,国家人事部批准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1993年1月11日,农业部发布《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

1995年5月25日,农业部颁布《绿色食品苹果》等首批25项农业行业标准。

1996年11月7日,绿色食品标志证明商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核准注册。

2002年1月18日,农业部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

2005年8月4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意见》。

中央一号文件7次(分别为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7年)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内容。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列入供给结构升级工程的重要内容。

如今,走进超市,置身于琳琅满目的食品柜台,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生鲜的还是加工的,是袋装的还是罐装的,在许多产品的包装上都有一个统一醒目的绿颜色标识——和煦的阳光、绿油油的叶子以及含苞待放的蓓蕾……

这个标识象征着“安全”“优质”,带有这个标识的产品正是经过认定的“绿色食品”。起步于1990年的中国绿色食品事业,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深入人心,从理念到产业、从局部到全国、从中国经验到世界影响,通过28年的大胆尝试和艰苦实践,走过了一程荡气回肠的进阶之路。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12407个,产品29108个,已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635个,面积1.6亿亩,总产量1亿吨。绿色食品已逐步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建设之路,并成为引领安全优质农产品消费的“风向标”。

从零起步摸石头过河——我国创造性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推出绿色食品标志,并在农垦系统启蒙发端,初步奠定了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农产品数量大幅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业发展开始战略转型,步入从主要追求数量增长向高产优质高效并重的重大转变。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者日益关注食品的安全保障,日益关注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和化肥、农药的普遍大量使用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市场呼唤安全优质和无污染的食品;从世界发展趋势看,1987年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各国的高度认可和响应,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三者相互促进已成为世界农业生产与农村建设的发展潮流。

农业部审时度势,把握农业发展转型的重大机遇,深刻分析了国内食品市场和世界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于1990年开创性地做出了发展绿色食品的战略决策。

作为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首任主任刘连馥回忆说,绿色食品发端于农垦是几个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当时农业部农垦司在搞“八五规划”与“2000年设想”,提出农垦经济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重点企业。其次,农垦大多数单位都在边疆地区,环境较好、污染较少。最后,根据国家的宏观战略,粮食连续丰产但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国家开始更注重农业的“产销并重”。综合这些因素,决定在农垦系统内发展无污染的高品质食品。

说起“绿色食品”这四个字的由来也还有一段故事。刘连馥说发展无污染的高品质食品,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因此一开始这项新工程被命名为“无污染食品”。但大家都觉得用“无污染”来命名食品颇为不雅,于是邀请了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的专家、学界研究人员一同出谋划策、调研论证,最终这项崭新的工作被确定为“绿色食品工程”。

对于绿色食品来说,每项工作的开展都是全新的,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绿色食品标志就是绿色食品的“身份证明”,然而在当时我国还没有“证明商标”体系的情况下,绿色食品标志申请商标注册也颇费了一番周折。由于没有“证明商标”,绿色食品只能先申请普通商品商标注册,但作为证明商标使用。直到1995年商标法重新修改,首次将证明商标纳入保护范围才正式写入证明商标,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于是成为我国第一例质量证明商标。

1990年5月15日,农业部农垦司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绿色食品工作会议,时任农业部部长何康出席并作了重要发言,向世界宣告:绿色食品在中国起步了,一项伟大的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

绿色食品诞生的那天起,就得到了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1991年,国务院对农业部《关于开发“绿色食品”的情况和几个问题的请示》进行批复,充分肯定了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意义:开发“绿色食品”(无污染食品)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增进人民身体健康,增加农产品出口创汇,都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这是一项新的工作,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要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国务院还在批复中明确要求:经贸及有关部门为“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中央财政对组织“绿色食品”开发,适当给予事业费支持。农业部会同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和完善“绿色食品”标准。农业部与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农业投资公司和国家税务局等协商解决“绿色食品”开发的科技攻关、基地建设、税收减免等问题。至此,绿色食品被确立为国家推动的发展战略和政府主导的公益事业与产业。

为加强绿色食品事业的组织领导,1992年,农业部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专门负责全国绿色食品开发与管理工作。同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依法使用保护“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通知》,1993年,农业部颁布《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绿色食品事业开始步入了方向明确、规范有序、加快推进的发展轨道。

走出农垦推向全国——从试点到推广,从农垦系统走向全国,绿色食品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模式在全国落地开花并快速发展

在刚刚起步的1990年,有127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到了1993年,这个数量达到了一个小高峰,358个产品获批,绿色食品工程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即便是有了完善的顶层设计,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一个全新的工作模式在一个泱泱大国落地生根,也绝非易事。从中央到各省构建一套全新的系统,是一项颇具挑战的工作。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生产基地大都处于远离城市的边缘地带,地域广阔,农垦历史悠远,因而推广“绿色食品”黑龙江首当其冲,这里也是农业部首批确定的五个绿色食品试点省份之一。

刘连馥回忆说,时任黑龙江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孙魁文让他印象深刻,当他最初和孙魁文聊到要在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的时候,得到了孙副省长的极大鼓励:“好事谁办也不越位,好事做多少也不犯错。”

主管领导的一句话,为“绿色食品”工作在黑龙江的生根发芽定下了“调调”。1992年前后,为了能够加大绿色食品的发展力度,成立开发管理机构和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委托权,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审时度势,即时责成哈尔滨办事处负责人先后4次奔赴北京,向农业部提出关于成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的问题。1993年1月,农业部下发《关于委托管理绿色食品标志问题批复》,同意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负责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工作。

虽然农业部同意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权下放到省里,但作为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工作,黑龙江省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也是慎之又慎。在反复斟酌之后,黑龙江省委编制委在1993年6月下发省第102号文件——《关于成立黑龙江省农垦绿色食品办公室的通知》,这是受国家中心的正式委托授权,负责全省绿色食品产品开发和标志管理工作的绿色食品省级管理机构。

黑龙江的模式成为了绿色食品从国家走向地方的一个缩影。目前,这里也成为了绿色食品产业最兴旺的省份之一。黑龙江省庆安县素有“中国绿色食品之乡”的美誉,县绿色食品发展办公室主任梁卫东介绍,1994年庆安县“庆泉”牌大米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随后全省第一个“县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庆安县绿色食品办公室成立。这奠定了黑龙江,尤其是庆安县在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中先行者的地位。目前全县155万亩水稻已经全部实现绿色食品标准化种植。

从1990年到1993年,经由农垦系统的发育和酝酿,绿色食品的理念和运行机制逐渐成型,具备了向全社会推开的条件和基础。1995年5月和11月在天津举办的“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会议”和“绿色食品宣传展销会”,打响了绿色食品从农垦走向全国的第一枪,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在绿色食品最初几年,其发展态势呈现出“北强南弱”的局面,在1997年的12月份,“中国绿色食品97广州宣传展销会“在广州举办,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33个展团共近400家企业的800多个绿色食品标志产品在广交会进行了展示和销售。这样一来,绿色食品“北强南弱”的局面得到了改善

在顶层设计的有力促推之下,绿色食品的发展步伐显著加快。1997年5月,借着迎接香港回归的机会,应香港农业届“庆委会”的邀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派专门参展小组赴香港参加农产品贸易会,这也是绿色食品作为——一种产品、一个理念、一套标准第一次进入香港。同年6月和12月,又在广州分别召开了绿色食品工作会议和“宣传展销会”,进一步扩大了绿色食品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影响力,使我国绿色食品走上了平衡、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绿色引领优质安全——绿色食品远不止是打造一个绿色标志,更是构建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标准体系,为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发展水平树立了新标杆

河南雏鹰农牧集团员工吴洪涛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家里来了“贵客”,才会拿出西平县产的“豫坡酒”来招待,这酒除了口感绵柔、粮香扑鼻之外,还有一点与众不同之处,瓶颈处一个绿色标志。

豫坡酒业是河南第一家拥有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豫坡酒总经理张建设说,“豫坡酒”的原粮全部来自“老王坡”国有农场,为保证粮食品质,农场一直严禁使用剧毒农药作为杀虫剂,同时控制农药残留,确保酿酒所需粮食符合绿色食品原料控制标准;老王坡区域内不允许建设有污染的工业项目,确保土壤、水质、空气不受到任何污染……这在90年代初的农业生产中,算是颇具开拓性的尝试了。即便如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工作人员还是针对老王坡的水源、土壤、空气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监测,确保各项指标完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直到1993年10月,豫坡酒被批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可以说,从绿色食品开创之日起,与绿色标志相生相伴的就是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以及赖以支撑的技术标准体系。

建立绿色食品标准,是绿色食品的一个重大制度创新。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张华荣介绍,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经累计发布绿色食品标准297项,现行有效使用标准140项,涵盖产地环境、生产加工过程产品质量和包装贮藏等环节,构建了完整和系统的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创建和实施,奠定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为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发展水平树立了新标杆。

绿色食品将抽象的标准转化为具体的生产技术,落实到绿色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切实做到了环境有检测,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检验,包装有标识,质量有保证,确保产品优质与安全。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前者要求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采用生物学技术和物理方法,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AA级则要求生产地的环境质量在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同时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兽药及有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资料,而是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

此外,中国绿色食品的标准也充分参照了有关国际组织和部分发达国家标准,在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制定,不仅操作性强,而且能够有效地突破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技术壁垒,保证绿色食品产品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

为保证产品质量,提升产业化水平,绿色食品还构建了贯通产品生产、绿色生资、原料基地相关的专业营销的全产业链条。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定与推广应用于1996年启动,目前绿色生资企业已达140家,产品368个,为方便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投入品选择提供了可靠保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于2005年启动,现已对接企业2000多家,带动农户2500万户,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原料保证和带动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造品牌跨越发展 ——绿色食品通过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严谨规范审核把关,切实加强证后监管,提升品牌公信力,创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发展模式

品牌是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据有关行业部门和专业机构市场调查,目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超过80%,在各类认证农产品中位居第一。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已从国内扩大到国外,绿色食品商标已在欧美日等1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注册,知识产权依法受到保护,成为我国农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

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既要“产出来”,也要“管出来”,绿色食品也不例外。绿色食品年抽检比例可达25%-30%,部分省市抽检产品甚至达到全覆盖。对抽检不合格的产品则取消标志使用权。通过严格的年检、抽检,确保获证产品的内在品质始终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要求,符合绿色食品“安全优质”的精品定位;积极配合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有效查处假冒用标,确保绿色食品品牌是干净的品牌,没有杂质和水分的品牌。

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在绿色食品的品牌驱动下,一系列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从中汲取营养,借势发力,在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在云南云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的生产基地,记者看到了俄罗斯鲟、达氏鳇、西伯利亚鲟等国内稀有的水产品品种养殖基地。

公司工程师刘常伟说:“公司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水产品标准,用工业标准化的思维实施水产养殖,在水温、病害生物控制等各环节精准控制,经过三年多的养殖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最近,该公司养殖的七个水产品均绿色食品证书,也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水产养殖行业的知名品牌。

绿色食品以统一的标准和高美誉度的品牌,面对市场,组织企业和农户共同参与开发,在一些地区形成了“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市场”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吉林省舒兰市——这里紧邻“五常大米”的产地,但由于产业化力度不够,当地种植户的效益并不可观。从2015年开始,当地政府认准了绿色食品的发展潜力,通过培育和调整优化产业化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水稻种植。目前共有15家绿色食品企业流转土地1.8万亩,订单种植面积已达到总面积的92.2%,这其中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订单种植面积占56.25%。在舒兰市金马镇永兴水稻种植家庭农场,2015年3人共经营160亩土地,到2017年通过与外地企业联合发展到3万亩;从原来的普通大米改为种植绿色食品大米,销售价格从原来的9元/公斤,增加到现在的28元/公斤,产品远销北京、香港等9个省区,成为了通过绿色食品生产提升产值的典范。

“绿色食品”在国内形成强大品牌力的同时,也在向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的形象,有力推动了中国农业的标准输出和价值输出。

目前,中国绿色食品出口已经形成以粮油类、果蔬类、饮料类、为主,各类初级、加工产品均有出口的基本格局。山东、江苏、湖南、福建、湖北、贵州、广东、安徽等省的一些地方已经成为稳定的绿色食品出口基地,其生产规模还在继续稳定扩大。上述8个省出口规模占到全国绿色食品出口总量的80%。在我国加入WTO以后,绿色食品的出口额由4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5.45亿美元,年均增长16.4%。绿色食品所倡导的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成为了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驱动力。

绿色食品事业28年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0%以上,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扩大,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品牌化引领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列入供给结构升级工程的重要内容。随着《农业部关于推进“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的出台,绿色食品发展的步伐稳步加快。进入新时代,绿色食品将沿着绿色发展的跑道,不断创新升级发展,实现新跨越,为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更加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