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产品质量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综述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7-09-25 15:53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源头治理”“四个最严”的论述,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

纲举目张。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强执法监管和专项治理,不断探索新机制和有效做法。

源头治理提高品质,全程监管严控风险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百姓一日三餐,保证人民群众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是农业部门的首要职责。”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近年来,农业部门围绕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一手抓标准化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手抓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着力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

农业部近年来大力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强化标准制修订,以“三园两场”为抓手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

眼下,在山东省肥城市桃园镇,久负盛名的“肥城桃”迎来上市期。“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上的是有机肥,桃子口感纯正,香气更浓。”肥城桃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刘士勇说,近年来,肥城实施培优工程,建立了100亩肥桃精品园和200亩肥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连续两年,市里每年买1000吨有机肥免费送给桃农,制定了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绿色肥城桃标准体系,印制成技术手册发放给全市桃农,带动全市10万亩桃园实行标准化生产。

正本清源,“产出来”安全、优质农产品,不止肥城在行动。湖南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将产地按土壤质量精细分类;江西大力建设“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打造“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通过推行基地化建设、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越来越多的安全、优质农产品被送上国人餐桌。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农业部门强化执法监管,全力消除质量安全隐患。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抓“牛鼻子”、啃“硬骨头”,多年连续开展禁限用农药、“瘦肉精”等专项治理行动,保持对突出问题的高压态势。另一方面,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升日常监管能力,开展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着力建立风险监测预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下大力气、创新思维,推动监管、检测、执法3支队伍迅速壮大。

跻身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浙江省嘉善县,在应用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基础上,创新开发了“农安嘉善”智慧监管APP模式,给县、乡、村三级监管人员和农技人员配备了移动终端,可将巡查、抽检、检测等信息及时上传到追溯平台。消费者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查询到所购农产品的生产信息。嘉善县小白龙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华荣说:“这不但解决了产品被仿冒的问题,产品品质也得到消费者认可,合作社的甜瓜价格明显提高。”目前,浙江已有41个县完成追溯体系建设,两万多家规模主体纳入主体信息库管理,6090家主体实现主体追溯或过程追溯。

像嘉善这样,监管理念、制度、模式创新在首批107个已命名授牌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中不胜枚举:“综合服务+精细化监管”的辽宁大洼模式、“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商洛模式……一大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正在成长为标准化生产样板区、全程监管的样板区、监管体系建设的样板区、社会共治的样板区。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示范引领下,30个省(区、市)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创建活动,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

形势稳中向好,支撑安全消费、产业发展

“产”“管”并举,综合施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16年底,已制定农药和兽药残留限量标准5724项,制定发布农业行业标准5494项;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热带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1万多个,创建标准化示范县185个;全国有效期内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总数达到10.7万个。

执法监管深入推进。三聚氰胺连续8年监测全部合格,“瘦肉精”监测合格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高毒农药和禁用兽药得到了较好控制。国家例行监测范围扩大到全国152个大中城市、108个品种、94项农兽药残留和非法添加物指标,基本涵盖主要城市、产区、品种和参数。

监管队伍日渐壮大。全国所有省(区、市)、86%的地市、75%的县(区、市)、97%的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落实监管人员11.7万人。30个省(区、市)、276个地市和2332个县(区、市)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

措施得力,保障有力,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赢得了总体平稳、持续向好的局面。在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基础上,2014年、2015年、2016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分别为96.9%、97.1%、97.5%。

水平稳、形势好,农产品安全消费、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就有了支撑。

在消费端,公众的满意度、安全感得到提升。据农业部统计,第一批命名的107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与创建前相比,群众满意度提高12个百分点,产品监测合格率提高近4个百分点。另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2016年底调查显示,与2015年同期数据相比,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感一年提升了6.8%。

在生产端,质量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特别是“三品一标”农产品,通过推行基地化建设、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质、品牌竞争力凸显。在一半土地种绿色食品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带动全市农民纯收入连续14年居全省第一,今年春耕期间,绿色种植面积较去年增加了5%。在甘肃临泽县倪家营镇汪家墩村荒漠区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看到去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大棚辣椒比一般辣椒每棚能多卖1万元,人参果种植户安星动了心:“现在我也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要求种植管理,正在进行人参果绿色农产品认证申报。”

推进质量兴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再出发

当前,我国农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

“推进质量兴农,要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条底线,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发力,要抓住农业绿色发展的好机遇,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推进质量兴农工作部署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面对新形势,农业部门积极应对,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目标,从生产、监管两端发力,扎实推进质量兴农,切实保障农业产业发展和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3月,农业部印发了《“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提出力争通过5年努力,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能力、标准化生产能力、风险防控能力、追溯管理能力和执法监管能力。规划对工作指标进行了细化:一是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二是制修订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总数达到1万项,全国“菜篮子”主产县生产基地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年均增长6%以上;三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有条件的“菜篮子”产品及“三品一标”规模生产主体率先实现可追溯;四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基本覆盖“菜篮子”大县,探索形成因地制宜、产管并举、全程控制的县域监管模式。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路线图”已经绘就,愿景可期。各级农业部门“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在目标任务上再聚焦,在工作思路上再梳理,在政策措施上再加力,定能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农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切实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